• |
  • 数字校园
  • |
  • 办事大厅
  • |
  • 电子邮件
全文搜索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探宁河戏韵,唱响“非遗+农旅”大戏

来源:文化旅游学院    发布时间:2024-07-14    点击量: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戏”,增强文化自信,激发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勃勃生机。2024年7月12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行思”实践队踏上了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戏之旅,开展了“探寻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实践。同学们走进宁河戏暑期培训班课堂和宁河戏三元戏班,在宁河戏非遗传承人刘向阳、刘昭明两位老师的授课中,深度体验了宁河戏的文化魅力。此外,同学们还走访了当地群众,了解宁河戏的民间文化活力,结合专业知识,探索宁河戏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效路径。

走入溪口,邂逅宁河戏韵

同学们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修水宁河戏2024暑期培训班现场,认真聆听了传承人刘向阳精彩生动的专题讲座。据刘向阳介绍,修水宁河戏旧时俗称宁州大戏,源于明清,兴于溪口,修水也称宁州,宁河戏由此得名,清朝乾隆年间,宁河戏进入鼎盛期,出现了宁州十八班的繁荣景象,被誉为“戏曲中的瑰宝”。他讲述了宁河戏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以及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实践队员通过聆听此次专题讲座,进一步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人民的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百姓喜欢的艺术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走上舞台,体验戏曲魅力

  为深入体验宁河戏的艺术魅力,实践队员走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宁河戏三元戏班,一件件戏服、一张张脸谱、一本本泛黄的剧本,诉说着宁河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绩。剧团老师细心地为实践队员换上戏服并配上了道具,引导同学们走上戏台。虽动作略显生涩,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真挚。宁河戏市级传承人刘昭明老师亲自示范,深入浅出地讲解,耐心地纠正,从走步、手势到眼神、唱腔,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地呈现给实践队员。当锣鼓声响起,队员们仿佛化身剧中人物,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虽然表演尚显稚嫩,但同学们学习时的认真劲儿让三元戏班老师们连连拍掌叫好。

走进群众,探寻文化脉络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宁河戏的发展现状,探索“非遗+农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实践队员们还深入溪口镇各村各户开展调研。“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大人们去看傩戏了,那场面真是热闹得很。”一位老大娘回忆道。“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看戏的习惯一直没变,宁河戏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在村头巷尾,实践队员们还听到了许多关于村民们听宁河戏的故事,感受到了村民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深厚情感。

此次溪口之行,不仅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戏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更让实践队看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宁河戏不仅是溪口镇的文化名片,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修水人的乡愁,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实践队员们相信,宁河戏这一镶嵌于修水县璀璨文化瑰宝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沐浴着时代春风,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宁河戏不仅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承载着当下的文化使命,未来也将走向新的辉煌。下一步,行思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并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出青春力量,让宁河戏的韵律在溪口大地上回响不息,让非遗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文/图 董佳慧)



Baidu
map